个人资料

返回主页

基本信息

性别:男

个人介绍

软腭——人体的“第二声带” 李亚林(洪湖老知青) 我是一名退休医生,现仍在发挥余热。工作之余,自学唱歌,走过一些弯路。后反复学习、分析发声器官的解剖图后,认为软腭在发声中具有振动的功能,并总结了一套无声练习方法,确有效果,介绍如下: 1、 张口鼓肚 练习深吸气 气乃声之源。首先要清楚人体是怎样呼吸的。 气体从外界流入肺内,称作吸气;将肺内气体排出体外,称作呼气;由此可见,声带发声的过程就是呼气的过程。 气体又是怎样进出肺的? 1.1 按照物理学原理,气体总是从气压高处向气压低处流动;在肺泡气与外界大气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压力差。外界大气的压力,即大气压,是相对恒定的,因而在呼吸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只能是肺泡内气体的压力即肺内压。肺内压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取决于肺的扩张和缩小,但肺自身并不具有主动张缩能力,其张缩依赖于胸廓的节律性扩张和缩小,而胸廓的张缩则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因此,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张和缩小,即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1.2 呼吸运动可分为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前者引起胸廓扩大,后者则使胸廓缩小。主要吸气肌是膈肌和肋间外肌,主要呼气肌为肋间内肌和腹肌。 1.3 呼吸运动的过程:平静呼吸时,吸气运动是由主要吸气肌的收缩而实现的,是一个主动过程。胸廓的形状类似于中空的圆锥体,上小下大;由于脊椎的位置是固定的,胸骨则可上下移动。所以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上举,从而增大胸腔的前后径和左右径。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静止时向上隆起,形似穹隆。收缩时,隆起的中心下移,从而增大胸腔的上下径;胸腔的上下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引起胸腔扩大,肺的容积随之增大,肺内压降低。 当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时,外界气体流入肺内,这一过程称为吸气。 1.4 平静呼吸时: 呼气运动并不是由呼气肌收缩引起的而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所致,是一个被动过程。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肺依其自身的回缩力而回位,并牵引胸廓,使之上下径,前后径和左右径缩小,从而引起胸腔和肺的容积减小,肺内压升高。 当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时,气体由肺内流出,这一过程称为呼气 。 1.5 上述原理,以中国传统的风箱原理来理解。活塞外拉时,箱内容积逐渐增大,当箱内压低于大气压时,阀门被推开,空气进入箱内。活塞内推时,箱内容积逐渐减小,当箱内压高于大气压时,阀门被关闭,箱内气体被鼓入炉膛。 1.6 用力呼吸气时:除膈肌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外,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胸廓和肺的容积进一步扩大,更多的气体被吸入肺内。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还有呼气肌参与收缩,此时呼气运动也是一个主动过程。腹肌是主要的呼气肌,收缩时增加腹内压,膈肌被向上推挤,使胸腔的上下径减小。另外,肋间内肌也是呼气肌,其走行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收缩时使肋骨和胸腔下移,肋骨还向內侧旋转,使胸腔的前后径和左右径进一步缩小。呼气肌的参与使呼气运动增强,呼出更多的气体。 1.7 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因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腹腔内器官位移,造成腹部的起伏。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因为肋间外肌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胸部的起伏。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呼吸动都呈腹式和胸式混台式呼吸,只有在胸部或腹部活动受限时才出现某种单一形式的呼吸运动。如在妊娠后期,胃肠道胀气或腹膜炎症等情况下,因膈肌运动受限,故主要依靠肋间外肌舒缩而呈胸式呼吸。而在婴幼儿、因肋骨的排列基本上与脊柱垂直倾斜度小,肋骨运动不易扩大胸腔容量,因而主要依靠膈肌舒缩而呈腹式呼吸。 1.8 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正常人安静状态下的呼吸平稳而均匀、呼吸频率为l2—18次/分,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这种呼吸型式称为平静呼吸。当机体运动或吸**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氧含量减少或肺通气阻力增大时,呼吸加深加快,此时不仅吸气肌舒缩活动加强,辅助吸气肌与呼气肌也参与呼吸运动、这种呼吸型式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 (除1.5外,节选自朱大年,王庭槐 主编,生理学(第8版)第五章,呼吸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掌握了上述知识,就能理解张口鼓肚,深吸气,就是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吸足气,也就是常说的气息。口的截面积比鼻孔要大得多,换气时不会产生吸气声。鼓肚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膈肌收缩时,隆起的中心下移,腹部放松,腹腔脏器下移。只要不紧张,在做腹式吸气动作(鼓肚)时,胸式吸气动作也同步完成;在深吸气中,腹式吸气量占到大多数 。 2、伸舌左右摆动舌体 纵向拉伸舌腭肌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将伸舌称作“打开喉头” 。没错,伸舌的确是打开了喉头,问题是唱歌时不能伸着舌头唱吧!?而这个动作确有效果,据说有将舌头向外拉拽的练习方法。 舌头外伸,实际上是在拉伸舌腭肌,该肌的作用是下降腭帆,紧缩咽峡;拉伸后,腭帆会松弛,进而软腭也会松弛。如此,在发声时,腭帆与软腭均会易振动,就像竹笛上的笛膜,贴紧了笛声发闷,贴的太松笛声发皮,只有贴的不松不紧,笛声才会清脆、明亮。那么,伸出舌头后,左右摆动舌体可起到加大拉伸的幅度,向左摆,右侧舌腭肌被进一步拉长,向右摆,左侧舌腭肌被进一步拉长。 3、推捏面颊 横向外拉舌腭肌 传统无声练习中有伸舌摇头晃脑的动作,称作摇松下巴。经分析,在摇头时,两面颊的软组织因惯性力向外抖动,舌腭肌也被拉伸。但是,摇头的动作对于老年人来讲是不安全的,因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改由双手交叉,大拇指外腹侧分别紧贴两侧的鼻唇纹,3、4、5指尖腹侧抓住下颌处,由拇指向后上方推挤面颊,起到横向外拉舌腭肌。 4、抬头扬颈 拉松咽腭肌 传统无声练习中有抬头扬颈的动作,称作拉松下巴。经分析,在抬头扬颈时,由于颈椎向前曲,可以拉松咽腭肌。 5、上述2—4三步动作,本人是逐步加入动作练习的,证明每个动作有效。这三步动作,各做20—30次,一天二回,再配合有声练习。对于年青人,估计二个月~三个月的时间,音色就有了变化(自己用电脑录音比较)。 软腭有了弹性,声音也就有了弹性,从最初的自然声区d1~f2,现在为a~b2,而且美、民、通三种唱法时,均有程度不一的泛音。 5. 怎样唱高音 唱高音,一个师傅一个法。笔者认为,邓玉华教授的方法值得推广:轻声唱。仍然以声带的生理特点解释。大声唱高音时,声强增大,频率加快,这二点就加重了声带的负担,此外,一部分气息的能量用来克服阻力。轻声唱则符合声带的生理特点。 7、音乐性讲话——“三小唱法” 人的一生,有二次变声期:即青春期与老年期。但是,高音歌唱者年过五十岁以后,音高、音色逐渐不如以往;中音、低音歌唱者则会往后延。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声带发声的生理特点是:在音调一定的条件下发音,音调愈高,振幅愈小,阻力愈大;强度愈大,振幅愈大,反之则振幅小。笔者认为,在演唱时,口张得很大,那么气息量也必须增大,否则声音就会发虚;声强增大,振幅必然也相应增大,其结果是加重了声带的疲劳,高音演唱者更为严重。因此,笔者试提出“张口小、气息小、声音小”的演唱方法(简称“三小”唱法),其声音特点是共鸣相对好(可以这样理解,张口大唱的声音类似二胡去掉了音窗的效果,而张口小唱的声音类似二胡保留了音窗的效果);振幅小就可减轻声带的疲劳。由于现在无论是那一种唱法,都要用麦克风,声音小就不是问题。但不是所有歌曲都适合运用“三小”唱法,如摇滚、激情澎湃、狂野十足……的歌曲。 8、试对四种唱法发声原理的分析 传统发声原理认为声带发出基音后,经喉咽腔、口咽腔、口腔、鼻咽腔、鼻腔与副鼻窦的管乐式共鸣、放大,所以软腭不能与咽后壁闭合,否则会失去鼻腔与副鼻窦的共鸣。我们通过闭口唱与开口唱对比,声音是不一样的,闭口唱时的声音就是开放性鼻音。笔者认为:人体的声音形成,并不单纯只有管乐式共鸣,还存在弦乐式共鸣。琴弦的振动通过琴码传递给共鸣器的面板,从而将琴弦的振动放大。声带发出的基音,通过空气媒质传递给软腭引起振动,鼻咽腔、鼻腔与副鼻窦形成一个共鸣腔,类似弦乐式的共鸣器,将声音放大;喉咽腔、口咽腔、口腔则是管乐式共鸣,将声音放大。人声为什么比单一的器乐声美,因人声是管、弦乐式的混合共鸣(另可做这样一个试验,在竹笛笛膜上方放置一个共鸣器,笛膜相当于是弦乐的共鸣面板,此时发出的声音,就是管、弦乐式的混合共鸣)。现试将四种唱法发声原理的分析如下: 通俗唱法,即自然发声的方法,天生的发声方法。气息从声门喷射出后呈类抛物线与舌平面平行,没有投射的靶点;民族唱法气息的投射靶点在硬腭;美声唱法气息的投射靶点在软腭;京剧净角唱法气息的投射靶点在软-硬腭交接处(相当于粘膜覆盖在腭大孔上面的二隐窝横线),净角唱法运用在唱歌时,称呼比较多:“美-民唱法” 、“学院派民族唱法” 、“金氏发声法” 。在发声时,软腭所获得的振动能量由大至小分别为美声、净角、民族、通俗,这就可解释美声100、民族50、通俗10。假声也存在气息投射的靶点,如同上述。真声、假声、真假混声,再加上前述部位前一点或后一点,声音变幻莫测,就形成了学派或流派。 9、胸腔共鸣产生的原理试分析如下: 发声时,声带发出的基音首先在喉咽腔内共鸣振动;另声门呈缝隙状,气息冲击软腭引起振动,这种通过鼻咽腔、鼻腔与副鼻窦共鸣振动的反射波,可从缝隙状的气息两侧反射入喉咽腔引起再次振动,这二种形式的振动传递到其下的气管,气管内的气息又将这种振动通过声门传出,如此反复。 为什么美声的特点是混声,而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头腔共鸣,部分通俗唱法者缺乏泛音,一是气息的投射靶点,再就是软腭的弹性可解释这些现象。 笔者既不是喉科专家也不是声乐专家,认识难免会存在错误。欢迎批评指正,也欢迎感兴趣者共同探

洪湖老知青

  • VIP会员
  • 实名认证
  • 淘歌达人
  • 音乐人
  • 推荐歌手
  • 明星会员
  • 手机客户端登录
  • TME音乐人
会员ID:16048217 来   自: 湖北省 武汉市 当   前: 注册时间:2012-03-10 09:46:00 上次登录:2025-02-10 1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