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6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60339号 粤ICP备09017694号-2
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穗天演440106120029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14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www.12377.cn 举报电话:12377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Copyright (C) 2004-2025 KuGou.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动态
首先承认,自己是一个对自己没有耐心的人,自己录制贴唱的时候,总是觉得唱一遍就够了,主要是后期制作的问题了,后期嘛,反复听也很烦躁,差不多就可以了吧。
经过家族老大的指点,发现,其实一个好的作品要提升质量,每一个细节都是非常关键的,声音的动态范围,EQ均衡处理,混响的调试,在调试的过程中,因为反复听反复听,总会有种幻觉,好像已经接受了某个东西,就觉得这个东西足够好了,其实,隔几天在听,突然发现这少点啥,那少点啥。反复几次总结出一点小小的心得。
首先一定要确立一个思想。慢工出细活。
选好一首歌,这首歌不一定要去模仿,但最好能接近原声的特质,例如 声音沙哑的朋友,不要唱张信哲的歌曲,因为伴奏本身就是为他设立的,换一种声音特点想要融入到音乐中去,很难。音域一定要是和自己,也就是说,高音太吃力,最好不要勉强,对歌曲本身要有一定的理解,通俗也好,民美也罢,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如果歌曲中连基本情感都没有,如何出来满意的作品呢。所以,选定一首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是成功作品的第一步。
第二,一定要选好的伴奏,一个成功的作品,一定要选用音质好的立体声,在这里就不解释什么是立体声了,总之不是两个声道那么简单的事情,以后慢慢交流。立体声的音乐,可以让录制贴唱的人声更好的融合,感觉不是那么突兀,感觉音乐还是音乐,人声还是人声。一个好的作品,往往能让人感觉亲临其境,感触非常。
第三,也是一个成功作品最为关键的部分,演绎作品,只有自己将作品更为完美的演绎出来,才有可能让作品的质量达到一个质的提升而不是量的变化。例如我从我自己的“奇迹”总结出的经验吧,我这个人比较懒,但又想一遍就录制好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当然,其实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作品,水平有限),当制作完后期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演唱时,开始并没有打开状态,没有投入到音乐的节奏中去,表演的声音力度,亮度都不够,气息、音准等等各方面的问题都无法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我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演绎得更好。但想要后期修饰,很难做到,也很勉强。所以,如果一个作品在干声状态时,就可以让自己感觉到有些心跳加速的感觉了,你就可以好好的处理后期了!我的个人意见是,大多数贴唱爱好者都有一个通病,在K歌的时候可以让自己淋漓精致,歇斯底里。当然,录音的时候并不都是这样,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将感情和声音特点以及对作品的理解演绎出来。对自己要求更高,出来的作品更好。感觉录制出来后 力度不够,最好能在前期就做好这个工作,感觉不够细腻,反复练习,反正就是说,唱歌不能压着唱,放松嗓子,气息饱满,处理细腻,全心投入演绎作品,一定可以让你的作品更有渲染力。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录制声音的环境非常重要,不要忽视噪声,因为噪音会对你作品的音质产生巨大的破坏,另外,声场环境也是一个巨大的因素,你录制的干声不够干,后期在进行均衡和混响处理的时候,等于是在不干净的声音基础上再做重复处理,所出来的效果总总不尽人意。当然,一般的贴唱爱好者没有办法在这个问题上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尽量不要在空旷的房间里进行录制,尽量在有家具,特别是沙发、床铺等房间中录制,因为棉质物品也能起到一定的吸引作用。如果家里有娃娃之类的,在录音的过程中,在墙壁的角落,录音话筒的周边摆放一些物品,可以起到一定效果的吸音,你录制的自然混响越少,后期制作就能更好。还有,录制的时候,尽量让录制的波形接近0db,但千万不要过载(贯穿整个作品录制环节),一旦出现过载,将会产生无可弥补的损失,这时你毫不犹豫的选择重新录制。
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后期更方便,出来的效果更好。
第四,现在干声基本上录制出来了,开始要做后期了,在这里,我提个醒,后期,是建立在一个比较好的原始作品上进行修饰,而不是修改。千万不要指望一个很糟糕的录音干声,能处理出唱片的效果来,否则,录音棚,录音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只需要混音师和母带处理师就够了。
在这里,我个人的建议是,不要太急,首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好声音的压缩,均衡,和基本的混响,听一遍。听听自己还有什么地方演绎的不够,那些地方要增强表现力,那些地方要更细腻一点,听完了如果需要修改,那么再回过头来将这些地方反复录制,选择最好的。OK,保存工程文件,退出软件开始休息。让大脑跳跃到另外的思维中去。听听其他的音乐啊,做点让自己放松的事情,因为盯着做一件事情,效率是出来了,但质量也就下去了。或许从某件事情上,你就可以获得一些创作灵感哦。(个人意见,当然,如果有好的灵感的时候,千万要抓住,不要死搬教条)。等到大脑得到了足够的休息,再来做后期处理,这个过程一定要有耐心。反复听,反复操作,顺便记录自己操作的过程,保存工程文件。如果条件允许,请几个朋友来听听,听听他们的评价。或者在网络圈子中,找到比较专业的朋友,让他们听听那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好了,一条宗旨,不需要修饰,就尽量不要修饰,插件不是玩具,一定要在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效果,否则就是画蛇添足,缺乏整体的美感导致作品的失败。某一天我一个朋友给我发了自己的一个后期作品,自称非常完美,我也非常期待,一听,是一首很安静的歌曲,不错,伴奏还可以,在听,人声,混响似乎有点长,声音靠后,但问题不大,在听,咦,怎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声音,仔细听居然是带有延迟的电声效果。又听了几句,居然又出现一个老式留声机的效果。我这时候彻底无语了,对我那个朋友说了很遗憾的说了一句,您的作品确实不错,效果嘛,也做了很多,看来你对插件的用法掌握了一些,只是,你把这些效果当成玩具了。很遗憾,你的作品是一个幼稚而失败的作品。(其实,我自己也是一个很业余的音频爱好者,听到这样的作品,着实让我无语,实在无法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评价了几句)
啰嗦了这么久,就是想说,作品效果好不等于效果多,插件用得多,最好的作品反而是不需要处理才最好。好了,仔细听完了这个过程,对人声基本上满意了,可以听听与伴奏的融合度了,优质的伴奏当然很好,如果出现了一些有瑕疵的伴奏(在这里指立体声伴奏),如出现一些频段的频率不够,或者过多,导致与人声效果融合度不好,或者盖过了某些频率,可以考虑衰减或者增益某些频率。用频谱分析仪可以很好的看到这些频段的情况,对比一下,反复听,反复调试,综合人声再次调试,力求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这时候,你可以考虑混音了。混缩在大多数朋友认为,混缩就是用软件将音轨合并,这样的做法优点是方便,但对音频有些损失,导致感觉在混音软件中听的效果与在播放器中播放的效果有些差距,所以我并不推荐这种导出的方法,我个人推荐实时导出,用录音插件进行导出也是比较好的,在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有些比较专业的朋友会说,还有母带处理呢?我个人认为,母带处理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比较高级的环节,所以,一般的业余爱好者尽量不要使用这个环节,当自己对原理和对音乐理解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再进行学习和处理比较好。
OK,最近学习了SAM,矫正了自己在处理后期的时候一些毛病,但感觉还是不够,留下一些东西以待总结,今后再慢慢改进,也希望大家能一起讨论讨论,纠正我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的地方。
-PlanCo
![]() |